
防止“招工诈骗”反复提醒不如精准打击
日前,老实本分的司机杜先生,落入“招工骗局”,最终在几名“同事”手持菜刀逼迫下,选择主动辞职,不仅工资要不来,还放弃了自己预交的4000元“保证金”。
“招工诈骗”是近年来诈骗犯罪分子诈骗敛财的惯用伎俩,他们通过发布虚假广告的信息,以招聘名义收取“保证金”、体检费、劳务费等行为,每次骗取受害人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保证金”后,再步步紧逼让其掏钱。实在没有油水可诈,便采取“黑道硬招”,因此不知让多少求职者上当受骗,落个人财两空。而每当求职者受骗报警后,有关部门或者互相推诿,或者一贯的“及时提醒”。
防止招工诈骗,警方和有关部门的及时提醒当然非常需要。问题是,求职者找个工作不容易,他们没有火眼金睛,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面对形形色色的诈骗诱惑,没有具体防范的能力,所以受骗的概率很大。招聘诈骗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与有关部门防范能力缺失、打击不力有关。提醒不能替代有效的管理,更不能取代有效的依法精准打击。
作为政府有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依法严厉打击招工诈骗犯罪,一方面需要多管齐下,确保用工环境管理规范化,亟待规范用工市场,净化用工环境,加强监督管理;另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的联手合作,从源头上把关防范,并对招工诈骗犯罪实施有效的精准打击,彻底端掉诈骗犯罪的老巢,铲除骗子滋生的土壤,这样才能变提醒为防范,才能从源头上有效打击招工诈骗。
男子王某先后雇佣8人成立两家公司,冒用合法期刊出版单位的名义,许诺为作者刊登论文并收取版面费,在2014年1月至10月间,收取版面费1200余万元。此案在北京市顺义区法院开庭审理,王某被控非法经营罪。(8月10日《北京青年报》)
@醉江南:唯有改变人才评价“唯论文论”现状,让职称评审回归职业本质,才能根除寄生虫式的“论文工厂”,才能构建真正的“论文强国”,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以球会友”变成收受贿赂的“阵地”,逢年过节收红包成常态,情妇买房差钱找人“借”……近日,佛山纪委公布了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戚耀方受贿案细节。此前,戚耀方因受贿113.5万元、美金1万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8月9日中国新闻网)
@李金龙:要为被爱好“绑架”的权力松身,尤需加强领导干部的“八小时”外监管,善于利用公众和社会的力量扫除监督“弱点”和“盲点”,以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能够冷静理智看待自己的“生活圈”“社交圈”和“家庭圈”,时刻警惕爱好堕落为贪腐“阵地”。
“绝不允许驻村扶贫队员‘滥竽充数’,绝不允许‘挂名式’帮扶,不称职者一律召回且不得评优、不得提拔!绝不允许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在急难险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中‘后退’。”在8日召开的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云南省委提出要求。(8月10日《京华时报》)
@维扬书生:驻村干部要获得群众的好评和点赞,就要摘下官帽戴上草帽,深入调研,在制定帮扶措施时,切忌“走马观花”。一句话,驻村扶贫干部要“走心”而不要“走神”,真正为群众脱贫致富殚精竭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这才是对精准扶贫要义的精准诠释。
日前,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8月9日《中国经济周刊》)
@薛家明:事业单位改革绝不是砸饭碗那般肤浅。因此,审视这次改革是否成功,绝不能仅仅肤浅地看改革腾出多少事业编制、节省多少预算。而是要以事业单位的效率是否提升,服务是否优化为参照。只有这些指标优化了,机制理顺了,高校、公立医院编制改革才算大功告成!
8月9日,一段“北京大姐怒骂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视频在网上火爆。据悉,一名来自江苏的女游客在泰国普吉岛情人沙滩上想把一块看中的木头带走,导游劝告不听,北京大姐便搬出了“规矩、制度、法律”,最后才使女游客放弃。事后,北京大姐录了一段视频,怒骂中国游客不规矩、不文明行为。(8月9日《北京晚报》)
@刘凤敏:不文明行为的约束,以“怒骂”的方式加以抵制和反对是行不通的,应该更加注重正面的文明教育引导,最终靠每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则加以自律,形成一种文明自觉。
安徽淮南某市直单位8月3日下发了一封名为“扶贫捐款倡议书”的通知。倡议书写道,倡议“县级干部200元,科级干部100元,其他工作人员50元。鼓励公益性岗位人员献出爱心”。(8月9日澎湃新闻)
@刘天放:任何强迫捐款,都与慈善的本意毫不搭界。因此,一定要杜绝任何形式的行政强捐。倡导大家献爱心没错,但更要尊重别人的捐款自由。只有用真诚去感动,用热情去助推,用事实去说服,才能让更多的人伸出援手,这样的慈善才能充满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