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电话合格率不到四成:该谁反思

    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于今年1月至8月暗访了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共21个市、区、县,与百姓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317个政府部门的为民服务电话,结果显示平均合格率仅为36.9%。暗访发现,多数公务员和所属单位工作人员,不能用便捷的电话方式很好地为百姓服务,存在“便民电话不便民、热线成冷线”的老大难问题。

  设立便民电话本是便民之举。其合格率不足四成,便有违便民电话设立的初衷。便民电话一旦“不便”,就形同虚设,让政府服务职能大打折扣。

  便民电话合格率不足四成,也是对民心的极大伤害。市民拨打便民电话,往往是遇有麻烦或困难,需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政府便民电话,说穿了就是公共服务热线,应本着亲民爱民、服务于民、为民解难的原则,提供免费、方便、及时、畅通、明确的服务,怎可敷衍了事,成为一部“烦心电话”而失信于民?很多便民热线最终沦为“冷线”,原因恐正在于不能及时接听、业务不熟练、态度不热情,或给老百姓以误导,甚至老是“占线”、变相“拒听”,让市民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对便民电话存在的诸多乱象,有关部门再也不能无视,必须打通这个联系老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民情纽带。应出台每个便民电话的考核办法,把便民电话“能接通”“有记录”“有汇报”“有结果”等指标,作为相关部门或单位的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或明察暗访,并对不合格者进行处罚。如此,恐怕才能倒逼相关便民电话不再是“不便电话”或“聋子耳朵”,也才能保证老百姓通过便民电话反映的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便民电话也才能重新取得公众信任,保持便民电话应有的热度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