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西城法院:消费者维权进入2.0时代
本报讯(记者周頔 刘学) 2015年3月12日上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召开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4年西城法院受理的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的消费者权益纠纷也呈现出涉诉商品高档化的趋势,加上消费者质量监督的专业化和维权手段的多样化,可以说当前的消费者维权已经进入了升级后的2.0时代。”西城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张蕾法官介绍。
从西城法院201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来看,高档商品如名烟名酒、进口食品、电子产品等正逐渐成为涉案商品的重要类型。
张蕾法官介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也日趋专业化。传统案件中商品质量问题大都集中于一些明显直观的瑕疵上,如腐败变质、混有异物、标注过期、品相低劣,但当今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可谓是精之又精,消费者因产品标注不当或材质不符、生产许可证不实等原因将商家诉上法庭的不在少数,一些存在隐蔽缺陷的产品在消费者雪亮的目光下无处遁形。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维权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上网核查信息、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向有关部门举报核实等都成为消费者维权的有效途径。
张蕾法官谈道,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和没有故意和重大过失的商家而言,诉讼仍然是耗时费力的过程,如何有效避免消费者权益受损是消费者、商家、法院三方共同追求的结果。
对此,张蕾法官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向消费者和商家发出“节日倡议”:建议消费者在日常选购商品时充分阅读说明书,注意商品有无品名、厂名、规格、型号、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等标记,购物时妥善保管购物小票,以便日后维权,在权益受损后,可以选择充分协商、举报投诉、行业监管多种途径。
对商家而言,应当在合法诚信经营的基础上,从正规渠道进货,并仔细审验各种证照。在销售商品尤其是新品时,将产品性能和注意事项如实告知消费者。同时要规范自身管理,加强专业能力提升,纠纷发生后,拿出诚意面对双方合理诉求,以重建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