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证明”暴露证明清理短板
近日,广东惠州的陈先生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反映自己遇到的一件烦心事:为了继承已故父亲的一笔存款,需要办理公证,但陈先生在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居委会来回跑了七八次,历时7个多月,还是没能拿到父亲的存款。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查证陈先生反映的问题后,惠州市惠阳区政府立即召开协调会研究整改措施。10月20日,陈先生的公证手续已办完,继承的存款也已从银行取到。(10月23日央视网)
近年来,在有关“证明我是我、我妈是我妈”等奇葩证明、循环证明已经被拉入“证明黑名单”、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被舆论紧盯并口诛笔伐的大背景下,竟然还有“证明我爸是我爸”之类的循环证明横亘在民众的权利实现路径上,成为民生的难点、堵点、痛点,最终竟依靠国务院督查组如此高层级的监督干预力量出面解决,着实有些令人意外。民众利益无小事,民众诉求无小事。国务院督查组认真对待陈先生反映的问题,专门到广东惠州实地督查,走访多家单位进行核实,并将问题反映给惠州市惠阳区政府,展现了重视民诉、为民负责的民本意识,也展现了剖析麻雀、见微知著的监督意识。
值得思考的是,陈先生的问题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甚至也不需要国务院督查组经手,即便出现了一些证明困惑或障碍,也该由当地涉事部门快速沟通、化解,而不应将问题拖入循环证明的死胡同,更不应把陈先生逼到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反映自己的烦心事。最终,问题被从无拖到有,从小拖到大,一直拖到了国务院督查组,再由国务院督查组破解了陈先生的“循环证明”。这充分暴露出当地有关部门主动服务意识差,未将群众利益放到首位,而是把规避责任、互相推诿放到了“首位”。
这件事除了暴露出当地有关部门的作风问题,也暴露出相关证明机制或证明清理机制存在的衔接漏洞。当地公安、民政等部门已经取消了亲属关系证明,然而,公证部门却依然咬着亲属关系证明不放,坚持有关部门出具亲属关系证明才给当事人办理公证。显然,当地基层部门对亲属关系证明的存废和效力问题未达成统一共识,存在对接错位,而这种错位意味着证明清理工作的不同步、不系统、不彻底,意味着给民众办事设置了障碍。
证明清理工作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既关乎民生,也关乎营商环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陈先生遇到的问题为镜鉴,举一反三,查找整改证明清理工作中的滞后环节、错位环节,多一些主动为民为企服务意识,多一些主动担当负责意识,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整合工作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协同协作,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破地域间、部门间、部门内部“信息孤岛”,让共享信息多跑路,让服务责任多跑路,让民众和企业等少跑路、少费事,从根本上铲除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