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教培机构“退费难”需依法规制
近日,知名教育培训品牌优胜教育“爆雷”事件引发多方关注,数千名家长围堵优胜教育办公场所要求退费。目前,家长们的总退费金额还不得而知,但每位受访家长报出的数字几乎都是几万元、十几万元。随着优胜教育宣布资金链断裂,家长们的血汗钱也被牢牢套住,拿回退费遥遥无期。(10月22日中国商网)
培训机构“退费难”“维权难”问题由来已久,破产、倒闭,乃至负责人卷款跑路的报道高频次出现。“退费难”的确是当前培训市场较为集中的弊端,绝大部分培训班都采用预收费形式,虽然合同中很少会有“概不退款”之类条款,但学费有去无回仍然是消费者集中反映的问题。
在消费领域,“退费难”背后亦有种种相似之处:市场准入门槛不高,缺乏有效监管,消费者维权意识低,机构方面互相“踢皮球”等。如有的机构将学费挪作他用,出现资金链断裂,或以较低价格吸引消费者,都会为“退费难”埋下伏笔。现实中,不少培训机构无视规定超期收费,抑或打“擦边球”、签虚假合同绕过收费政策监管,部分消费者经受不住打折优惠的诱惑,维权意识不强。
整治教培机构“退费难”乱象,不仅需要提高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还有赖于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一方面,审批部门应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把控好源头,监管部门应制定行业运行标准、不断提升监管能效;另一方面,要建立快速的投诉举报通道,及时发现隐患性和苗头性问题,让资金在“跑路”事件前被及时拦截。“跑路”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协助消费者维权,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作为市场参与者,教育机构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纠纷,需以合同为据依法解决,以此引导教育培训机构合规经营。在加强日常监管方面,一些地方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如《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对预付式消费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作了明确规定;广西要求校外培训机构“收费不能超3个月”等。诸如此类,对于规范教育培训服务行为,解决“退费难”乱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培训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