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委员:建议少数民族地区 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

本报讯(记者张晓娜)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逐步规范,极大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夯实了非遗活化传承的基础。虽然整体发展环境向好,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非遗技艺传承的流失与非遗传承人的后继乏力问题已经凸显。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拟建议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

田静表示,我国不断拓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新思路,出台一系列具体举措,如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与各大高校建立研发中心,开展研究培训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走近非遗,但此举在宣传号召之外,落地实效与预期尚有差距。

田静解释说,非遗根植乡土,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以她的家乡云南为例,全省共有百余项极具民族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地方特色手工业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承难以为继,导致非遗项目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此外,作为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目前开设的专业中,鲜见非遗技艺传承专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在非遗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研究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未能显现,相关师资匮乏,没有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

鉴于此,田静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由人社部门牵头,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协同形成合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共商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事宜,形成可供借鉴参考并具有普适性的实施方案。她认为,初期可以先行选取一批职业院校作为试点,逐步普及。在田静看来,应将非遗技艺传承常态化,既以正规人才培养方式阻断非遗技艺流失,又为传承人在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弟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