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载便利店”亟待监管跟进
在出租车上扫码就能直接购买零食饮料、享受按摩服务……这些新装备正在多个城市的出租车上搞试点。不过在车载便利店出现后,一些乘客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车载便利店”并非新物种,在国内外早有先例。从许多城市的实践体验看,这种营销模式的确可以带来乘客享受消费服务、出租车获得额外收入的现实效益。但看似“双赢”的背后,人们却对此不无“安全”方面的担忧。如何实现“安全”条件下的“便利”,需要监管措施的及时跟进。
出租车作为一种短途小型客车的交通工具,第一服务属性就是便利人们的出行,其第一要务就是要确保乘车者“安全”到达目的地。无论这种“便利”的范围如何拓展与延伸,都不能忘记“安全第一、遵章行驶”的底线与原则。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车载便利店”这一新的商业模式,目前尚未有任何相关的政策可依,在制度性约束呈现空白与盲点的情况下,只能仰赖出租车主的行为自律和相关企业的自我监管,而无章可循的食品经营,就很难阻止假冒伪劣食品的无孔不入。
直面“皆大欢喜”的隐忧,并不是一概否定,而是要拟定出促其规避风险、规范的法律规章,设立资质门槛,强调保障交通安全为服务前提,确保食品安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