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产权告别“网上无贼” 亟待立法和技术不断前行
专利侵权的实施地在过去5年间,已悄然发生转移。近日由知产宝司法保护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专利司法保护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2013年-2017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涉互联网以及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下的专利侵权数量趋向上升。报告称,“这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单纯依赖加大司法救济与行政救济的力度只是提升专利保护水平的一个支撑点,而不是全部。”
此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侵权行为愈加复杂,侵权技术更为多样,侵权成本低、侵权发现难、传播快等特点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诸多难题。
知识产权作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创新驱动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的申请量逐年提升,创新孵化基地遍地开花、产学研加强了一体化合作,这些都促进知识产权向着产业化发展。但知识产权维权难,特别是涉及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俨然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绊脚石。互联网在向现实世界的渗透中突破了传统的地理、时间与实体的限制,形成了以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为特质的虚拟空间,使得传统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专有性、无形性、地域性与期限性等都受到很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公开化、公共化与无国界化等新的特征,这就导致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具有成本低、数量大、方法简单、人数众多、隐蔽性强、范围广泛、关系复杂与举证困难的特点。加之互联网具有内在的广泛传播性与共享精神,如何平衡使用者、传播者与创新者的权益,以实现整体价值的最优化就成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开放政策,但若想在这一个行业中做大做强,除了足够的资金,创新能力和有序的管理才是关键。一个行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经过行业内的良性竞争而不断升级。但如果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创新和发展的脚步就会逐渐停滞,行业就会走向畸形发展歧路。
目前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因此加强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
一方面,加快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专门立法步伐。尽管目前国内已有多部有关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文件,但大多是司法解释或行政法规,法律位阶不高,且各个法规出自不同部门,相互之间有矛盾冲突之处,尤其是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里仍存在空白,因此,有必要将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并与国家的整体创新战略相一致,在推动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在网络保护技术进步的同时,侵权技术也在更新,双方此消彼长。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对网络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网络侵权的发生,同时也能为网络知识产权立法提供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因此鼓励与推动网络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利用网络反制技术来对网络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此外,通过建立网络知识产权利益共享机制,支持产业联盟发展、促进跨部门合作和鼓励授权等方式,来促使不同组织与个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创造出最大价值并分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