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民挖玉”不可“法不责众”

  近日,云南腾冲因旧城改造引发大量市民进入道路施工场地昼夜挖掘玉石,并吸引了大量围观群众。对此,腾冲市政府表示,部分民众携带挖掘工具私自进入施工场地内实施挖掘行为,违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易产生安全隐患。

  “挖地一尺必有玉”,这样的流言在当地不胫而走,但“具体有没有人挖到、挖到多少、值不值钱,这些没人去考证”。更多的反而是那些自埋自挖、自卖自买的职业“装家”在炒作,试图把手里积压的玉石打上“老城区现场挖出,一手货源,货真价实”的名头,高价出售。

  建筑工地上一边在繁忙施工,一边在昼夜“全民挖玉”,如此“混搭”场景,不说会严重影响到工地施工并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极易酿成安全生产事故或其他社会治安事件,也是对工作、生产、生活和城市管理秩序的严重破坏,给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全民挖玉”,当地政府的态度,一是表示民众携带挖掘工具私自进入施工场地内实施挖掘行为,违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易产生安全隐患;二是提醒广大市民和游客,不要轻易相信“一夜暴富”的传言,以免造成不安全事件。当地警方也提示存在有人恶意炒作、鱼目混珠销售玉石现象,请大家理性看待,注意自身安全,不要盲目跟风。

  “民众集体挖玉石”在当地已非首次,“很多人提前就知道了,这边只要一开工,附近的人就都会去挖”。因而“全民挖玉”并非偶发事件,当地除了对市民和游客“友情提醒”外,似乎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和措施,比如严格依法维护旧城改造道路施工秩序,教育、驱散违规擅闯工地“淘宝”的民众,对不听劝阻者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采取警告、罚款乃至拘留等行政强制措施。

  任由“全民挖玉”奇观存在并一再发生,除了安全防范上的“友情提醒”,就别无下文,其实是一种社会管理上的“无政府”状态,折射出城市治理中的消极不作为,而这或许和管理者、执法者心目中的“法不责众”思想有关。确实,面对这种“全城挖宝,为玉而动”的社会群体性现象,不管是哪里的管理者、执法者都会感到“头痛”,难以下手整治。但这也正是对城市治理能力和智慧的挑战和考验,如果放不下“法不责众”的陈旧思维和心态,势必不符合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进行社会治理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