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上网堪称倒逼司法公正的网络推手

  最高法院出新规扩大裁判文书公开范围,2000余万裁判文书上网“晒”出公平正义。截至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裁判文书超过2000万篇,网站访问量突破22亿次。中国裁判文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8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修订后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新规进一步扩大了应当公开的裁判文书范围,并明确了多项措施保护当事人隐私。

  裁判文书上网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一环,也是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抓手。裁判文书上网是人民法院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与国际司法接轨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人民法院的司法公开工作迈出了关键一步,是司法公开促司法公正的有力举措,既强化了司法公信,也彰显了司法自信。

  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借助互联网操作简便、及时快捷、成本低廉、即时互动等优势,有助于扩大司法公开的覆盖面,更好地提高司法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强化司法监督。裁判文书上网,意味着每一份裁判文书都将接受公众的检查和评论,法官必须更加负责谨慎地对待每一个案件的审判,积极提升裁判文书制作水平,不断强化裁判文书的说理性。

  裁判文书上网公布,也具有法治宣传的普法意义和提供法学研究素材、繁荣法学研究的积极意义。一些重大典型案件裁判文书的上网公布,对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网民法律意识乃至繁荣法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些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案件,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有利于解疑释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能够消除各方质疑,维护法院良好形象,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

  需要强调的是,司法公开应该避免选择性公开,裁判文书上网公布也要避免选择性公布。裁判文书上网原则上要覆盖所有案件,遵守“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不得人为设置任何障碍。如果没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一般均应上网公布,不允许根据案件类型、影响大小和文书质量高低进行取舍和选择性公开。只有最大范围地公开裁判文书,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裁判文书是法院的脸面,是司法领域的公共产品,承载着促进司法公正、统一法律适用、开展法制教育等多重功能。每一份上网的裁判文书都是在接受网民拷问和检阅的司法考试答卷。裁判文书上网公布,让亿万网民“围观”和审视,其实是司法机关接受广大网民监督和拷问的开放性司法考试,也是对司法公正的考验和司法能力的考核。从这个意义上讲,裁判文书上网堪称倒逼司法公正的网络推手,司法公正需要这样的网络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