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责任链接确保“童装过渡期”安全度过
今年6月1日起,首个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实施,明确要求婴幼儿及7岁以下儿童服装头颈部不允许存在任何绳带,允许企业有两年过渡期消化库存。
“童装新国标”实行,标志着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有了安全技术规范,儿童纺织产品的安全隐患将逐步消除。“童装过渡期”,也是安全的过渡期,确保“童装过渡期”安全过渡是对有关部门的一次检验和考验。两年多的“过渡期”既漫长也紧迫,如何安全度过,需要制度发力和配套措施跟进。
“童装过渡期”是个“责任期”,也是和市场的磨合期。制造商应该与市场对接,不仅将原有的产品尽快推销出去,而且从现在起,就要按照新规办事,组织生产新品,同时对现有老产品,也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提醒消费者注意事项,并进行改进,消除安全隐患。“过渡期”不是无限期,必须“令行禁止”,到期一刀切不含糊。
近年来,我国儿童消费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市场秩序有所改观。但是,仍有一些不良企业和商贩丧失职业操守,生产销售不合格儿童用品。这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埋下了隐患。国家质检总局曾经的一份抽检报告显示,13%的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16%的童鞋、近20%的童车以及7%的儿童玩具均不合格。“童装新规”是确保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安全的必然措施。“童装新国标”得到贯彻落实,“童装过渡期”安全过渡,需要有关部门的责任链接,加强市场监管。“童装过渡期”不是无责任,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在“过渡期”里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常在“责任区”。
“过渡期”,安全监管的责任不能关门。有关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做好善后工作,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儿童作为最稚嫩娇弱的群体,尤其需要社会提供质量有保障、适合其身心特点的产品。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儿童营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最强有力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