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园欺凌不能仅靠一纸通知

  众人围殴扇耳光、绳索捆绑拳打脚踢、烟头烫伤逼吃秽物……这些“恶霸”行为频频在校园发生,使校园欺凌问题日益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向校园暴力“亮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此前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4~7月各校开展治理,9~12月开展专项督察。通知涵盖专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公布学生救助和欺凌治理电话号码等多项要求。

  校园欺凌现象近年来多发,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20余起。4月在京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地域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频次密集,数量很大。

  从家庭和社会层面讲,现在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的学生可能来自于单亲家庭,家庭教育存在着缺位或错位。同时,如今一些网络小说、电子游戏等,都在大肆渲染暴力内容,容易使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角色错位”,把虚拟世界里的“凶杀暴力人物”当成“英雄”。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孩子间的不良情绪一旦疏导不及时,就极可能演变为暴力事件。

  同时,法律惩戒不足又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按照我国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才负刑事责任。即使是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也多从挽救的角度,不到迫不得已,一般不会给予社会矫正等处罚。这样规定的本意为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但对一些经常欺凌同学的中小学生形成了过度保护。同样是校园欺凌事件,在我国通常被视为“恶作剧”淡化处理,在美国校园却不一样,如果欺凌事件造成对学生肉体和精神的伤害,学生将被诉上法庭,由法院进行判决。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提案》,提案就直言,法制不健全,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

  治理校园欺凌,当然需要首先以校园为单位着手解决,但显然,仅靠教育部门的一纸通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是一件头等要紧的大事。没有安全,教育就无从谈起,成长成才也无从谈起。希望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从制度到惩戒,都能共同发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关注、关爱,为孩子的安全成长撑起保护伞,这样才能挖到校园欺凌的根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