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圈健康谣言泛滥需对症下药

  “家里的这两种液体一旦合体,马上死亡!速速扩散!”“这7种肉,医生已禁,比砒霜还毒。”这些曾经在微信朋友圈不断被转发的类似文章一次次被证明是谣言,扰乱了网络生态环境。日前,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报告提出,总体上看,谣言为了吸引眼球获得点击,常夸大其词,故意唤起人们的不安与恐惧。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信息失真、网络谣言等问题日益突出,大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成为谣言重灾区。国民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逐渐增强,也给整个中国食品行业带来巨大损失。

  早在两年前,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曾发布十大生活谣言,几乎都跟健康有关。所有涉及人身伤害或者影响健康的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先信其有,而不信其无。当这些夺人眼球的文字打上“疾病”“死亡”等字眼,或者渲染食品制造环境的肮脏,就会引起人们的恐惧感以吸引注意力,进行传播。公众对食品安全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就会给“伪科学”以可乘之机。

  人们不但要相信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法律,还要相信谣言止于责任。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网络素养亟待提高,转发之前多想想、多查查。另一方面,权威机构和专家们应增加主动性,加强与媒体的交流和沟通,在健康传播中不能失声。通过权威信息的介入和引导做好科普,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使谣言不攻自破。如此,才能让谣言失去生长的土壤,给公众带来正确的卫生和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