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餐饮业黑幕岂能只靠记者暗访
近日媒体揭露了和合谷某店存在将剩包子加热后再卖、鸡肉包装保质期随便改等现象。此外,该店卫生条件堪忧,员工用擦完下水槽后的抹布擦餐盒,部分员工如厕后不洗手就直接制作食品,更有甚者,员工做饭和捅垃圾用同一把刮铲。
又是一起记者通过暗访形式揭开餐饮行业黑幕的事件。类似事件不断曝光,已经不断地吸引着公众关注,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食品安全法对餐饮行业进行了事无巨细的规范,但这些规范能够被遵守的前提之一是违规行为能够及时被曝光并受到处罚。此事件中,肯定调查暗访记者的果敢、智慧与勇气的同时,必须反思监管部门的怠政及监管水平不高问题。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隐蔽性,加上违法分子极易破坏现场,销毁证据,导致执法或司法部门取证难,定罪难,以至于不得不借助于“深喉”或“吹哨人”,但这也恰恰证明食品餐饮行业的监管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
作为传统监管模式,“深喉”或“吹哨人”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借助科技手段,融入先进思维非常必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无缝、动态、实时、透明化监管,倒逼餐饮行业遵纪守法,避免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