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走出去”的涉法问题

唐功远

IBM大中华区高级法律顾问,君泽君律师事务所资深顾问,《2015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主笔

  中央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合作走廊、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合作走廊,向西横跨欧亚大陆,往南直抵南太平洋。

  风险与机遇并存,“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国家整体运营风险普遍较高(41-80分之间)。

  从政治风险看,东道国战争、内乱是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首要政治风险,而中东、中亚地区风险较高,面临恐怖主义威胁。以下图表来自2015-2016年度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

  2015-2016年度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自20158月发起,历时5个月,共有126家单位参与,收回120份问卷。其中,有40家大型央企和国企,占比42%,民企占比25%,外企占比16%。过半数受访企业资产超过10亿元。

  在2015-2016年度企业走出去调研中,我们针对对外投资中的立项、尽职调查、经营管理、融资、税务和争议解决六个环节设置了调查问卷,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中存在13个主要的风险点:项目信息及东道国信息获取难;意见的针对性较弱,不了解双方市场;调查流于形式、调查范围有限;战争内乱;东道国的环保、安全、反垄断、技术审查;利率(汇率)和价格波动;当地雇员比率高,工会介入几率大;企业文化冲突、技术整合难、不了解当地政策;合同、股权、知识产权、劳资纠纷;资金来源单一;自有资金过高;出境渠道单一;对当地税收法规不了解、税收歧视、税务管理混乱。走出去企业面临以下涉法问题:政府审查、税务合规和稽查、民事纠纷(包括合同、股权、知识产权纠纷)、劳资纠纷和争议解决。

  调研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南亚、非洲的政府审查较严,环保类审查较为常见。从税务上看,较多企业面临税务合规操作问题。从纠纷上看,超过一半的企业在东道国当地遭遇民事诉讼,超过一半的案件的涉诉标的在1000万元以上。一带一路区域内,中国企业在南亚还遭遇了刑事诉讼。从纠纷类型上看,合同、股权、知识产权、劳资纠纷是四类主要的纠纷,30%的受访企业诉讼或仲裁花费在10-50万元,11%的受访企业花费在500万元以上。南亚地区的争议解决花费较高。从纠纷结果上看,50%的案件以和解、调解结案,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中,中国企业在中东和南亚有败诉情形。从争议解决机制看,国际常设仲裁机构是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