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租车需做好监管文章
日前,记者从北汽新能源汽车获悉,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启动新能源汽车的公务员分时租赁业务,这意味着公务员及政府工作人员可通过注册登记,使用北汽新能源的汽车进出政府部门,不受门禁限制。
随着公务员车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多数单位都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但一些必要的公务活动仍需要用车,公车租赁业务便应运而生。这既有力地推进了公车改革,节约了公车费用,又填补了公车改革后,特别情况公务用车的空白,实现了公车保障形式的转换,确保必要的公务活动正常进行。
不过,公务员租车业务看起来很美,但也可能存在一些漏洞。众所周知,由于市场的逐利本能,会为不加节制的采购人提供超额利润的服务产品,由此造成没有账面化的隐性的巨大浪费,最终的结果是,租车贵过买车,改革的目的难以实现。同时,公务租车还可能会演变为另类的“公”车私用,甚至“公”车滥用。
无论是从现实需求,还是可操作性,公务租车都有其诞生的理由、生存的土壤。在国家推进公车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一事物最起码体现出了制度善意。至于公车改革、公务车租赁到底能驶多远,则必须抓住“省钱”这个王道,监管这个根本。首先,公务租车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特殊公务租车程序,严格审核公务内容,防范鱼目混珠。其次,租赁企业亦要循规蹈矩,严守行业准则,明示“公务租车”标志,建立诚信档案,坚决杜绝违规用车。此外,监管部门更要发挥多层次、广范围的监督体系,严厉查处乱用公务租车,特别是要严查那些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合谋通过弄虚作假、骗取国家公共资金的行为,必要时还应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