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天价小卖部背后的垄断经营
日前,一张广西南宁三中小卖部经营权竞拍现场图在网上疯传,引人注目的是173万元/年的成交价。有网友算账,“扣除假期和周末,每天要将近4万元的营业额才能保本。”业内人士表示,有竞拍者事前就估算价格会达到150万~160万元/年,最终竞拍价相差不大,拍出这个价格不算太夸张。
仅是一个中学小卖部就拍卖出173万元的年租金,说是天价毫不夸张。值得肯定的是,随着近两年来政府部门的运作越来越规范化,其掌握的一些资源或资产逐渐通过拍卖等方式面向市场。如土地资源通过拍卖方式流入开发市场,公车改革中通过拍卖将多余车辆推向市场。以拍卖等市场化方式处置国有资产或资源,既可以压缩权力寻租下的腐败空间,又可促使国有资产或资源保值增值。但不能忽视的是,势必要加强监管,避免获得特定资源的经营者转嫁成本,在垄断环境下侵害他人正当权利。
据报道,173万元年租金的小卖部是通过44轮的竞价产生。如前所述,这种公平、公开、透明的操作模式,将实现特定资源的巨大增值,如果将拍卖所得全部用于教育投入,显然能够提高当地教育质量,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但天价租金背后是经营者的天价经营成本。经营者无疑面临着巨大压力,那么,就应防止其以降低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实现营利。该学校实行封闭式教学,学生不能随便外出消费,小卖部就属于绝对的独家经营,外部商店基本不可能与其竞争,这也正是其能够拍卖出天价的原因。
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均会面临竞争对手,没有底气提高商品价格。但在封闭环境下,小卖部则处于独占和垄断地位。加上不菲的成本,如果欠缺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力量,很难保证其不降低商品质量,提高商品价格。
如此,市场化的拍卖却导致了垄断环境下的反市场现象,其危害后果反而会抵消拍卖所得,可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