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亚文化”不应成生活“必需品”

在“腐败亚文化”流毒的影响下,似乎求医、求学、求职都得“求人”,办企业、上项目、买房子都需要“找关系”,“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诸如此类的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

对于“腐败亚文化”的泛滥,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总有些所谓“办事儿”的规矩。一些人为升职要送礼、为考试要送礼、为手术要送礼……习以为常之下,却使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人们俨然适应了这种由来已久的文化陋习。

且先不论这种糟粕文化于党风政风的侵袭,其仅是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就足以令人唾弃三分。天下为公,凡事应以公平公正为要,“腐败亚文化”的猖獗,无异于将“平等”二字拘于纸面上,更能衍化出不少“次生灾害”:年轻人被提拔就被认为“有关系”,别人家孩子成绩好就是“礼送得多”,考上了公务员就是“找熟人”,诸如此类,竟成为一种社会认知常态。

一些人既痛恨各类“腐败亚文化”,另一方面又对其过度依赖,特别是涉及个人利益,最先想到的总是“另辟蹊径”,走后门、钻空子,陷入一种“又恨又爱”的矛盾之中。恰如某些家长一般,既不愿给老师送礼,又想孩子得到优于他人的“特别关照”,从原则上就有违公正。

当然,“腐败亚文化”盛行,首责在于监管,若是“腐败”的渠道始终畅通,该有的权力制约手段难以实施,自然就有人钻空子、捡漏子。仅以“驾考腐败”而言,送烟给钱、请吃消费,要是“自学直考”有效铺开,举报即有严查严惩,试问谁还敢将“灰色收入”拿得理所应当。对于防治“腐败亚文化”而言,其所欠缺的恰恰就是各方共同抵制、监督惩处的落实。

铲除“腐败亚文化”,更需要一种执法刚性、手段韧性,党政部门也好、社会个体也好,关键在于权力约束机制的完善。所谓“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没有各领域的“投机者”们手执把柄,没有人们心存迷茫的价值观,“腐败亚文化”就决然不会成为一种生活中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