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厅官遇到城管事件折射规则无力尴尬
“剧情反转”似乎已经成了火爆新闻的某种“新常态”。一则名为《最新视频铁证!扒开毕厅长的丑陋嘴脸!》的文章在网上再次引起热议,退休厅官毕国昌自曝“被三亚城管欺负得只剩裤衩”一事再现波澜。文章用多段监控视频证实,毕国昌当天在自行车与衣物被城管扣走后,并非如其自述的“虚弱地走到市政府”,而是打车前往市政府,并在过程中回过一趟家。毕国昌已承认自己有所隐瞒,就此向公众及媒体道歉。
如果回归法律视角来回顾这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相对于那些重大刑事案件,这只是一件小事件。可是,为什么能够引起如此大波澜?这是因为事情虽小,但其中所折射出的法治运行现状与规则无力尴尬,却极具典型意义,其间至少有两对关系值得玩味。
一是当普遍性违法遇到习惯性违程序执法,规则运行陷入恶性循环。事件起因于毕国昌的违规行为,他不仅在禁游区游泳,而且还将自行车停在了当地地方法规所规定的禁停区。可是,我们也须看到,现场并没有明确禁止标志,同时,违停的并不只有毕国昌。这既让人们陷入某种法律不可预测的尴尬,更容易让执法部门面对人们的普遍性违法。同时,城管队员对自行车及车上物品进行扣押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法》对此有严格法定程序规定,要求制定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并送达当事人,当事人不到场时,应邀请见证人到场。如此严格程序正是为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申诉权与物权,可是,如此“繁琐”程序面对普遍性违法的现状,自然捉襟见肘,天然有着走向习惯性违程序执法的趋势,这就造成了一些执法者对程序熟视无睹。
二是当隐瞒真相炒作遇到随意使用的公权力,规则实现陷入路径困境。毕国昌面临城管反程序执法,和不少人一样,并不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如向执法机关申诉、举报或者到法院起诉,而是选择利用媒体进行炒作,试图用舆论施压来解决问题。为什么不少人选择这样做?这一方面是他们对执法机关失去了信任,想要用公共讨论来获得公平对待,另一方面更在于舆论比司法更为快速,成本也更低。可是,“公正、便捷”的舆论资源有限,就使得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隐瞒真相、恶意炒作、欺骗公众,甚至有的铤而走险。
这起事件有着诸多法治细节值得反思。对于执法部门而言,一要反思自身执法程序存在的问题,二要反思是否严格贯彻了“谁执法、谁普法”的理念,让公民陷入了法律不可知的危险,三要反思该采取何种方式来消除公众疑虑。对于每位公民,尤其是对于毕国昌而言,也须意识到守法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即便是维权也须选择更妥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