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厕+”别眉毛胡子一把抓
北京的公厕将升级为“第五空间”,并一改以往的形象和只能“解决内急”的单一功能:这里将覆盖WiFi,设缴费设备、ATM机,可以给手机、电动汽车充电,甚至能完成量血压、心率、尿检等体检项目。
公厕是城市文明的一张名片,近几年,各地关于公厕改革的新闻层出不穷,从五星、四星豪华公厕频现,到规定苍蝇不能超过2只,均可见城市对公厕这一必要服务设施的重视。看此次改革,有别于以往一味较真环境、追求高大上的“外改”,转而变成了增加各种人性化服务项目的“内修”,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公厕”要“+”是人性化服务的追求,但加什么、加多少却是个问题。如此多的功能一拥而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小小公厕是否能负担过来?后续是否能得到完善管理?是否会影响公厕的正常如厕功能?
“公厕+”应先紧着与“如厕”相关的内容“+”,比如为带孩子父母服务的便器旁婴儿椅;为老人、残疾人、盲人等带来方便的相关设施;给携带大行李人员提供的储物设备等等。其次要理清轻重,当更好如厕这一目标完成之后,可按轻重缓急来增加跨行业建设,比如体检、比如母婴室。
公厕要“+”,但加什么、加多少,应有科学依据,并征询民众的意见,而不能只用梦想来塑造空间。毕竟公厕再改名,它的服务本质也不能改变,一切的“+”都应围绕公厕来进行,否则就不是将公厕变为“5”,而是变为“0”了。同时,“公厕+”之后更要加强管理,避免改了名字,也改不了脏乱差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