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景区退出机制应常态化

  国家旅游局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对部分违规景区的处理决定,其中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被取消5A级资质,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旅游区、上海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65A级景区被严重警告。

  自从旅游景区开展A级评定十几年来,对5A级景区最严厉的处罚是严重警告。此次山海关被摘5A,是自2011年国家旅游局启动对既有星级资质的景区暗访工作以来,第一次取消5A级景区资质,其破冰意义不容小觑。

  事实上,200585日起施行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就已经列出了“摘牌”的杀手锏。“各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对所评旅游景区要进行监督检查和复核……复核不达标的,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的处理”。但在现实中,尽管一些景区宰客欺客、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等现象十分严重,有关部门往往只是对其黄牌警告,很少亮出红牌。

  对于广大游客来说,在为旅游部门重拳出击点赞的同时,更希望看到这种整治“常态化”。这一方面包括部门监管的常态化。根据现行规定,旅游景区全面复核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5A级景区一般每5年评定复核一次。同时,还应包括听取民意的常态化。有关部门的精力毕竟有限,暗访工作再隐秘也难免走漏风声,因此应赋予游客更多话语权,积极听取公众意见。毕竟,某个景区能不能配得上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该给好评还是差评,有切身体会的游客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