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价格信得过”不能光靠承诺

  20153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景区行业启动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创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525日,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正式向社会公布,1801家旅游景区上榜,超过三分之一的4A级以上景区加入了活动行列。

  节假日擅自涨价、园中园、票中票、门票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现象一直被游客们吐槽,现在国家旅游局开展“价格信得过”景区创建可谓是直击重点,为游客利益发声,促进景区价格体系良性发展,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名单已经公布,景区是否真的“信得过”却还有待观察,毕竟这个名单现在只是承诺者名单罢了,而名单上作出承诺的景区是否真的能信守承诺还未可知。

  名单已经公布,但建立价格信得过景区不能光靠承诺,随之应尽快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合理的景区定价制度,保证信得过名单上的承诺都被实现,希望名单上的景区名字到了明年评选时一个都不少。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名单上的承诺被实现,可建立网上评价体系,在景区门票上印制“信得过评价体系”登录码,游客可登录评价,信不信得过让游客说了算。其次,“信得过”是个名誉头衔,带来的是品牌的建立和游客的信任,属于隐性财富,但难免有些地方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过分看重门票效益,而打破承诺,对于此类不诚信的景区,应建立惩戒机制。对政府和全国民众的承诺不能是信口开河,而是一种契约,毁约则应付出代价。除了清出“信得过”名单之外,更可设立“信不过”黑名单,并在未来几年不可参加评选,有奖就要有惩,如此方能建立名单的威严性。

  让游客们选择自家景区就要拿出品牌来,信得过就是一种品牌的建立,因此,景区应重视品牌的建立,只有更合理的价格,更好的服务方能带来游客,方能实现经济的腾飞。我国景区多为自然资源,属于公共建设,有其社会公益性质,期待“信得过”名单是一个让景区回归公益本质的开端,将美好的世界还给国民,同时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