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逾七成不反对傍大款”还需理性看待
近日,人人网针对2573名“90后”大学生开展了一项年轻人爱情观不完全调查。对于如何看待大学生中的“傍傍族”,67.7%的“90后”表示无可厚非,但自己不会去做。表示强烈反对,厌恶这种行为的占20.4%。表示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自己也想尝试的则占4.8%。
面对“逾七成‘90后’不反对傍大款”的调查结果,有网友将其斥之为“脑残”,舆论中更不乏“危险信号”的担忧声音。但在笔者看来,“不反对”不过是表明对这种社会现实和价值取向的一种“直面”态度,未必就意味着一定要“支持”甚至“实践”。矫正“傍傍族”的爱情观和婚姻怪象,还需在客观认知基础上的理性反思和顺势引导。
青睐与认可“傍大款”,不过是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傍傍”思维者在爱情观念上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啃老”一族、攀权附贵及大量贪图享乐现象,都不无“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自立自强意识缺失。矫正包括傍大款在内的“傍傍族”心态,不能止于简单对年轻人的批评与指责,还需通过加强自尊自爱、自主自强精神教育,唤起年轻人远离依附、乐于担当的勇气与朝气,尤其是要通过完善公平公正竞争、鼓励创新创业的制度与机制建设,营造出“艰苦奋斗光荣、贪图享乐可耻”和不慕“现成饭”、争当“创业板”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只有破除通行社会的“傍傍观”,才有望根除贪慕钱财的“傍大款”。
@岳乾:虽然我们乐见政府部门积极出面解决因政策抵牾而造成的权利“困局”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限于此,而是要依赖更坚实、稳定的力量,也就是法律。
@徐甫祥:曾几何时,本属褒义的“高度重视”,不断被弱化、被“贬义”,以致现今被人们望而生厌。期待不久后的日子,“高度重视”能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项工作的前前后后、始始终终,而不再成为“遮羞布”似的口头禅。
@高创:堵住高校网站漏洞不难,难的是刹住不作为的歪风,只要高校主动作为,截断网站信息泄露的洪流不过是时间问题。
@沈道远: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无法钳制舆论,禁言发声,因此,不要动辄以删帖拒绝交流的强硬姿态,来应对网络舆情事件,这样只会激起网民的对抗情绪,暴露自己舆情知识的缺乏。
@唐亦瑭:加强对村居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监督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村居干部“小官巨腐”等贪污腐败现象还将重复上演。
@高亚洲:暴力抗法,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我们的关注了,当然成为一种社会之痛,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是,对法律和生命的敬畏,为什么会成为一些人的“奢侈”?
@郭元鹏:整治电信诈骗,不能只会忙着“割韭菜”,还要学会“挖根”,还要学会收“种子”,还要学会整治“土壤”。
@朱永华:打架是一种漠视法律的暴力行为,非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原本不大的矛盾骤然升级,在给双方造成身体伤害的同时,最终还需要通过法律来解决。
@石蕊: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没有错,想让孩子变得漂亮没有错,想让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没有错,错的是父母错位的教育观,错的是父母的不自信,错的是父母的急功近利,身为父母的你我,何不放慢脚步,给孩子点时间,给孩子点自信,让他们慢慢长大。
@戴先任:人们其实更应该不需要特别的日子来提醒自己应该去“爱”了,而要能在每天的生活中,都懂得珍惜生活,珍惜身边人,懂得感恩,从而多一些实际的行动,少一些“作秀”。
@王坤:欲为学生还原一个自然与健康的购物环境,学校工作者必须以全新的姿态适应管理角色,使小卖部始终在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诚信经营。
@田府:政府部门要转变官员的媒介观念,积极主动地借助媒体做好正面宣传、舆论监督、决策调查和形象塑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面对媒体,官员要从“防范”向“接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