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认证本无“原罪”

    近来,学历认证一事引起社会热议,频遭吐槽。槽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学历情况通过“学信网”即可查询,学历认证不过多此一举;二是认证是表,认“挣”是里,相关机构以学历认证名义累计赚取了过亿元费用,但费用去向存疑,值得查究。

    但在笔者看来,学历认证本身本无“原罪”,关键也是看两点:一是看学历认证本身是否强制,可否说不;二是看学历认证的质量和公信,是否陷入“收费认证”。

    事实上,此前教育部门已明确表示,通过学信网查询学历与认证机构的学历认证,两者皆可行,并没有作出对学历认证的强制性要求,更没有否认相关学历证书本身的合法有效性。

    实际情况是,大量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学历认证。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面对假学历、假文凭的泛滥成灾,急需相关权威部门的一纸“公证”,因此教育部下属的相关机构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一些海外学历,国内无法查询,真假难辨,也催生了学历认证市场。

    因而,学历认证本身并无原罪,把板子都打在教育机构身上也失于偏颇。要从国情特色、社会背景大角度下理性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要切实提升社会诚信环境,依法打击、遏制学历文凭上的弄虚作假之风,让造假者得不偿失;破除一些用人单位“唯文凭是举”的狭隘做法,培育重视真才实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务实之风;要打破“证明我妈是我妈”的“中国式证明”壁垒。本质上而言,学历证书就是国家合法有效证明,用人单位对学历真假存疑,举证责任也不归学历拥有人,额外的学历认证都是法外义务,属于故意设置障碍。

    而对相关教育部门及其认证机构来说,也应强化社会公益服务意识,一方面要加大学信网等学历查询电子平台的建设和社会普及宣传,另一方面要避免把学历认证当成生意经营,坚决消除可能存在的乱收费和收费即“认证”现象,以公正、透明的举措,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公信形象,回应社会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