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送生”多“官二代”直击制度之弊
尽管教育部要求收紧“保送生”推荐名额,但全国“保送生”的总量仍然比较大。媒体报道,多个省市调查发现,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的状况依然让人忧心忡忡。南方一所高校相关领导透露,该校梳理总结10年“保送生”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
普通百姓一直对招生公平充满期待,对“拼爹”潜规则早有微词。大学生保送制度,是选拔优秀学生的一项制度设计。公平无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虽说官二代中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保送制度显然被权力变了味。
如何完善保送制度,遏制保送特权的问题值得探讨。招生腐败,“分数不够钱来凑”的教训太多。我们在肯定保送制度积极意义的同时,相关部门对遏制保送制度变形走样的问题,应作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对保送制度,制定明确合理、易于把握的评价标准,让保研程序在量化、公开的尺度下进行,十分必要。这既是对手握保送考核大权者的严峻考验,也是对相关保送制度设计公平合理性的检验。
而高校要把保送详细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舆论公开监督。在“潜规则”根深蒂固,一时半会难以彻底打破的情况下,给舆论监督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