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赐“胯下之辱”何妨一试
【事例】“胯下之辱”,自古被认为是奇耻大辱。然而,5月11日晚,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却自己主动趴在教室门前,求学生“胯下之辱”。老师的举动震惊了在场的150余名大学生。但在这位教授的一再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这位副教授解释: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
教授求赐“胯下之辱”消息一出,引发一片哗然,不少人骂其炒作,有失师德。但50多岁的教师炒作能得来什么?外界种种名利方面的猜测显然并非其所愿。那么,即使不能苟同,也应辩证地正面看待教授“胯下之辱”事件,认真思考教授真正的意图。
尊师重道,师者为尊,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思维。老师,在学生心中已经成为一种权威。而教授趴下让学生从其身上跨过,是一种模拟象征意义,学生跨过的不是教授,而是权威的界线,是心中的那道高悬的标杆,正如圈地而行的大象走出心中锁链的试探。或许这场行为艺术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许有些学生会对这堂课转身即忘,但我们却不能以此否定这堂课的积极意义。
这堂课是思维与策略选修课的结业课,教授这一行为是经过思虑和设计的,而在笔者看来,能够引爆民众的大范围思考和争论,引发多重思维的碰撞,就是一种成功。我国关于提升“质疑精神”“创新思维”“打破常规”,虽多有提倡,在教学方面却仍处于表面教学,难有突破。该教授这一行为艺术,应是多方思考之下的创新之举。或许方式值得商榷,但是却不能否定其敢于迈出一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创新意识,是对打破传统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的一次尝试。
对于某些声称有违师德之人来说,难道师德就是必须端着架子,装出威严?这正是该教授要打破的思维定式,教育不仅仅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照本宣科,行为艺术同样可以是教育。新闻标题虽被名为“胯下之辱”,但笔者更愿称其为“孺子牛”,俯首为学生做道具,献身于教。
教育的创新之举,往往会引发多重讨论,这种氛围有利于教育的改进和发展,但请更为宽容一些,而不是一旦走出传统教育模式就被炮轰,如此创新型教育还如何成长?素质教育怎能改革成功?我们期待教育能有更多创新之举,只要不违反社会道德、法律法规,那么多一点创新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