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拿控霾“军令状”当儿戏

  在2014年初,有超九成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空气污染治理,至少15个省份签订了治理雾霾、力保蓝天的“军令状”。一年后,尽管不少地方的空气质量回升,但总体情况仍不尽如人意。  

  20141月,由国家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这便是所谓的控霾“军令状”。人常说“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然而,曾经信誓旦旦地承诺治理雾霾、力保蓝天的控霾“军令状”,到头来却如一纸空文。多数省市不仅未能完成大气污染治理的预期指标,甚至连句“说明情况”的解释都无人发声。面对如此难看的控霾成绩单和集体噤声的地方政府,人大代表强烈呼吁“要像治理腐败一样问责治污”。这既契合了依法治国的社会大势,更道出了铁腕治污的民众诉求。

  雾霾是否能控,污染的顽疾能否治愈,曾经的“APEC蓝”让人们留恋,更给社会以启示。正是由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减排措施、督导管控和问责处罚的综合发力,才成就了“APEC蓝”的骄人成绩。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国人曾沉浸于对新环保法“长牙齿”、环保守法成常态的殷殷憧憬,面对不了了之的控霾“军令状”,人们又何尝不希冀铁腕治污的问责也能“长牙齿”。而这种对管理者的责任追究不妨就从兑现“责任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