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如果缺少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将无所适从,是十分危险的。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以此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具体路径,并先后发展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化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实践。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由这些宏观理论及若干微观理论组成的。正是有了一系列的微观理论,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能在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用于中国国情,提出战略性的宏观理论,从而指导国家建设的实践。实践表明,这些理论经受住了考验。
“四个全面”正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跨出的重要一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是立足当前我国改革实际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新一届党中央集体成立后,先后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而上升到“四个全面”的理论高度,全方位反映了当前中国发展过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最终实现的目标。
“四个全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与实际指导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与全面深化改革一道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从严治党是基本路径,要求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贴近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统一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一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理论是通过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概括和浓缩而来,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正确结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四个全面”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治国66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