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律纳入预算让政府“钱袋子”更透明
李克强总理2月9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公共资金是纳税人的“辛苦钱”,一分一厘都不能浪费。今后政府收支一律纳入预算并公开,所有公共资金一律接受审计监督,长期趴窝的沉淀资金一律调整收回,对国有资产和企业一律从严监管。
多年以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在内的非税收入一直属于预算外收入,脱离预算控制。
预算外收支,是过去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对于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进行经济建设,发展各项事业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也不能保证防范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要求。尽管各级财政和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但其规范程度和管理效率显然不能与预算内资金相提并论。
实践证明,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缺少有力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政府财力,扰乱了政府分配秩序,助长了不正之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受到极大的影响。不仅相关资金去向不明,容易滋生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政府每一项改革进步的公信力也受到挑战。
如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政府收支一律纳入预算并公开。诚如斯言,政府“钱袋子”里装的是纳税人的钱,政府花的每一分钱必须对纳税人负责,让百姓看得明明白白。只有政府收支公开透明,完全置于阳光之下,才能铲除滋生腐败的制度土壤,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