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奖为何乱象难治?

    中央巡视组近日公布了对文化部等13个部门的巡视意见,其中提到了文艺评奖过多过滥,评奖中存在暗箱操作、利益交换问题。可以说,这个已经是很早就存在,也屡次引发圈内争议和公众广泛批评的问题,为什么难以根治,到底症结何在?

    “过多过滥”是这一乱象的外在表现。具体体现在文艺领域各种奖越设越多,奖项也越设越多,“双黄蛋”“多黄蛋”甚至人手一奖的评奖方式屡见不鲜。文艺奖过多使其丧失了权威性,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但民众也难以掂量清楚各种奖励的分量,反正奖项是商业炒作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就极大地扰乱了文艺市场,使文艺创作变得急功近利。

    评奖的乱象,反映的是文化权力与文化市场运行中的乱象。它不是具体办奖、设奖、评奖过程中的操作性问题,而是文艺生产和效益之间关系的失范。它与巡视组指出的其他方面的文化管理问题有极强的相关性。

    再进一步看,文艺评奖的乱象实际上是当前各种社会问题之一,体现的是当前的社会弊端。当前参与文艺评奖的机构五花八门,而在过程中又会有各种“潜规则”。综合起来看,文艺评奖可能是以国家鼓励文艺生产的资金,主管部门权力实体化,获奖者名利双收,不管评奖怎么“多”或“滥”,也不管公众如何批评,对参与者来说,都是双赢或多赢的游戏,这才是评奖乱象屡禁难止的原因所在。

    古语云,武无第二,文无第一,文艺评奖本来难有固定标准,主管部门要严格管理和规范评奖。只有规范权力,才能限制评奖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