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的大学也需意识形态教育
从《辽宁日报》发表《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到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到求是网批部分高校教师抹黑中国,再到教育部长袁贵仁讲话风波,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赞者有之,批者亦不少。赞者认为,意识形态教育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不应再讨论“要不要的问题”,否则就落伍了。批者质疑,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是“统一思想”“钳制自由”,不符合大学精神。
认清这一问题,第一个前提是搞清楚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概念早已有之。马克思主义把政治、经济事件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意识形态理论。而在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看来,所谓意识形态是指那些指导着维持现场秩序活动的观念体系。可见,意识形态并不神秘,它是每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都具有,且是必须有的。
什么是“大学精神”,这是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二个前提。学术自由与讲台自由是两码事。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旗帜鲜明地反对高校教师以“领袖”或“生命导师”的身份出现。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公开鼓吹西方意识形态,实则已与大学精神相悖,并没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问题,最后不但“先知”没有做成,甚至抛弃了教授学生技能与知识的本职工作。对待这些喜欢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教师,应如韦伯所言:“让他出去到生活的市场上去活动。”
由此可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倡大学精神并不冲突,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仍需要意识形态教育。但关键是教育什么,怎么教育。
首先,我们不应当把意识形态敏感化。不管是政府,还是知识分子或公众,都应当明白,加强高等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不是“洗脑”,而是为了传播能够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这一认识是“去敏感化”的前提。在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工作普遍存在。以美国为例,通识教育、媒体传播已成为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砝码。在当下中国,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务之急。
其次,“润物细无声”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方法。高校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也是思想活跃期。过于硬性的、枯燥的教育有时候会受“逆反”心理影响,降解教育的实际功效。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由专业教育者从事。高校的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研室应当承担起责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其他教师允许不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也不允许“传授”违背主流价值观的理念。
最后,具体到每一学科知识体系、教材选择时,要一分为二。应当肯定,引进西方经典书籍对于丰富高校师生知识视野是大有裨益的,不管学习还是科研,都需要引进、吸收,进而实现创新。但是,在教材选用上,不能选择那些宣扬错误观念的西方教材。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单一思想”的专制思维。专制思维已被历史所抛弃,意识形态多元化符合世界潮流,应当允许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选择。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行。
中国已走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各种思潮随之诞生和涌入,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促进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而作为国家之未来且思想观念尚未定型的大学生,自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