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银行”吸储2亿拷问监管缺失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们对假币也许早已司空见惯,可有谁曾听说过“假银行”?而位于南京浦口江浦街道的一家名为“南京某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单位,就填补了这一造假“空白”。人们大惑不解:一向被视为最讲信用的金融“圣地”,何以会有“李鬼式”银行的藏身之所?毫无金融资质的非法吸储又何以会延续一年之久,且涉案金额高达近2亿元?个中缘由值得深究与反思。

诚然,近200名“储户”上当受骗,的确不无贪占便宜、轻信失察的自身原因,比如,受高于国有银行同期利率的每周2%的“贴息”诱惑,被与国有银行一样有营业柜台、LED显示屏、叫号机的内部装潢及貌似银行统一服装的职员等“马甲”蒙骗,将“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疑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误读等。但基于人们长期以来对金融部门建立起的基本信任和对政府监管市场的“打假”依赖,又有多少人会对银行机构的资质问题刻意留意和产生疑问?普通百姓又何以会有对以“银行”面市的非法吸储具有辨假识骗的“火眼金睛”?

由此说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缺位当难辞其咎。比如,负责发放“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负有查处金融市场乱象的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等。试问,既然当地工商局已经批准了这家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信息咨询”的经营范围,为何不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实地查访一次?莫非他们的市场监管只是“一批了之”的一劳永逸?抑或是“民不告官不究”的被动执法?以贴息揽储的吸纳方式与正规国有银行争吃夺喝一年有余,金融机构和银监组织又何以毫无察觉?  

“假银行”竟敢堂而皇之地在政府的眼皮底下非法吸储,瞄准的不只是在老百姓的兜里“掏钱”,更有对堂堂国法权威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不屑与挑战。民众失去的也不只是个人血汗积累的付之东流,更有对金融信用与政府信任的动摇与打击。别只把老百姓的上当受骗当作他们“不小心”而为的家庭私事,严惩不法之徒、遏制金融乱象、维护民众利益、减少储户损失,方为政府体恤百姓疾苦、彰扬法治精神、重树社会公信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