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烟”治理还需要“硬约束”
近日,上海对边走边抽烟的“游烟族”出手了。2025年3月中旬起,上海率先在武康路、豫园商城、新天地、外滩、南京路步行街、陆家嘴商圈、今潮8弄、蟠龙天地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推进室外“游烟”治理,形成示范效应。这一举措实施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建议“全国推广”。(3月31日光明网)
@段官敬:“游烟”即随意在公共场合边走边吸烟的行为,不仅破坏环境,还危害公众健康。上海开展“游烟”治理,回应了公众的诉求,打响了“游烟”治理的“第一枪”,值得称赞。但在治理“游烟”时,单纯依靠道德劝诫和个人自觉,很难将治理打通到“最后一公里”。由于每个人道德修养、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对“游烟”治理宣传引导的重视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一旦出现“破窗效应”,宣传引导牌、标语就会沦为形式主义,不仅会被人们忽视,还会损害“游烟”治理的严肃性。因此“游烟”治理需要从“软规范”向“硬约束”转变。各地应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控烟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扩大禁烟范围,加强执法力度,探索整合基层社工、志愿者、社区干部等力量协同治理,在地铁口、商圈、学校医院门口等人员流动大的区域进行精准管控,让“游烟”治理真正取得实效,从而营造健康、文明的公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