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不合格官网应成常态
截至2018年3月1日,全国正在运行的政府网站有23269家,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精简近一半;其中,县级以下政府网站1645家,相比2017年一季度减少九成多。此外,对不合格政府网站责任单位和人员的问责力度进一步加大。
早在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就颁发了《关于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政府网站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并要求地方政府“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网站体系”“着力加强政府信息发布”“要从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出发,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在线办事能力和水平”。
政府在网络信息时代应担任什么角色?笔者认为,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还应成为积极的推动者和追随者。如今,网络已成为群众处理事务的重要平台,政府建立门户网站,是为了让政府洞察民情,让群众了解政府,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办事平台,可以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可以说,政府网站不是充当门面的道具。如果民众浏览网站,看到的老是“大天窗”与过时消息;民众网络咨询或求助,获得的却总是“一招鲜”回复,那么难免让民众对政府工作效率与为民诚意产生质疑,也让民众反映问题的热情大大降低。这不仅浪费政府公共资源,更有损政府为民亲民的良好形象。
当下,出重拳整治不合格官网乱象,已显得刻不容缓。除对如何管理、用好网站做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外,更应对敷衍民意、无所作为的不合格官网进行严格问责。唯有让问责不合格官网成常态,形成一种良性、严格和长效的监督问责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公仆的服务意识与危机意识,督促政府网站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让政府网站真正成为民众欢迎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