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揪出排污“保护伞”比污染本身更重要
总资产超过45亿元的山西三维集团将工业废渣倾倒在村庄旁挖出的大坑中,还直接向山西“母亲河”汾河排放恶臭污水。央视记者调查,沟里村村干部等人竟要将记者扣留当人质。洪洞县环保局副局长称,村干部拿了钱,村民活该。节目播出后,临汾市连夜成立刑事调查专案组。
据公开资料显示,三维集团是一家生产聚乙烯醇、粘合剂、苯、焦炭等上百种化工产品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其排放的工业废渣不仅仅是废品那么简单,更可能包含有毒有害物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难以逆转的侵害。但更荒诞和让人愤怒的是,工业废渣排放地的村干部及环保部门竟然处处替污染大户“打掩护”。因而,相关部门理当深入调查并揪出始作俑者,进一步打造污染环境就是犯罪的意识。
新环保法一直被冠以“长了牙齿”的法律。根据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可以按日连续处罚,可以限制生产、停产整顿、可以对相关责任人处以拘留。可以说,比较严苛的法律责任加上各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很少出现这种明目张胆排污的行为和在镜头下为排污企业“站台”的执法部门。
媒体的曝光,恰恰向公众展示了比较魔幻的现实。如污染企业肆无忌惮、嚣张跋扈,村民的举报、环保部的督查换来的不是涉事企业的收敛而是变本加厉。本该作为村民正当权益维护者的村干部反倒充当了污染企业的“打手”,威胁村民,阻拦记者采访并试图扣留记者。当地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员更是声称当地村民“活该”。由此可见,涉事企业之所以敢于持续不断地排污,还在于相关执法部门的纵容和基本干部的见利忘义。
可见,揪出背后的“保护伞”比调查污染本身更重要,该事件被曝光之后,不应仅仅由当地介入调查,更不能行政拘留村干部了事。不妨由更加权威的部门介入,查清污染企业恶行不断的底气何来,当地相关部门是否存在失职渎职、纵容包庇行为,并严肃追责相关责任人,倒逼环保意识的提升,让公众享有清净无污染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