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腐门诊”要善于“望闻问切”
为揪出基层群众身边的“蚁贪蝇贪”,福建省泉州市纪委探索建立“反腐门诊”机制,通过学习借鉴“乡村医生”典型做法,倡导纪检监察干部主动上门“问诊”,贫困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老党员、老干部和德高望重的乡贤,信访涉及对象,“两代表一委员”及党风廉政监督员为5种必访对象。晋江市纪委在全市19个镇(街道)的393个村(社区)建立村级纪检工作室390个,采用镇纪委委员定期组织驻村接访活动,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反映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反“四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反腐败斗争也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一批大老虎纷纷被打倒服法,一些小苍蝇也难逃法网被拍落在地。但就现实来看,基层“拍蝇”究竟能持续多久、保持多大的力度,还是值得商榷。因此,泉州等地探索建立“反腐门诊”机制,力求通过织密制度之网,让“蚊蝇腐败”无所遁形,可谓值得点赞。
基层反腐任重道远,只有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既除“心腹之患”又除“疮疥之癣”,既治“已病”又治“未病”,干部乱纪现象才会越来越少,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才能稳固,百姓的满意度才能越来越高。
“苍蝇”虽小,危害不小;“蝇贪”成群,其害如“虎”。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门诊”不仅十分有必要,而且要经常开门。“蚊蝇腐败”因其细微,往往不易被察觉,对于各级纪委来说,如果不真正沉到百姓身边开“反腐门诊”,而仅仅是在办公室查文件、对账目,一些腐败线索和问题可能会成为漏网之鱼。即使是群众已举报的问题,也必须亲自到群众中去调查核实,而不能仅找几个当事人谈话了事。
同时,开“反腐门诊”,也要善于“望闻问切”。要把基层反腐彻底、有效、长期进行下去,关键在于要切实扎紧“制度的笼子”,针对基层出现的微腐败,“望”其病灶所在,“闻”其病症之深,“问”其病因根源,“切”中腠理之疾,进而对症下药。通过加大基层腐败案件查办力度,努力构建监督约束机制,实施严格的“一案双查”,促使基层单位“一把手”自警、自省、自律,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通过“治未病”的方式,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生态环境,进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