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支教”骗局暴露监管真问题

  利用暑期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到达支教地点后才发现,主办方非但没有相关资质,竟然还开起收费性质的辅导班。近日,陕西数百名大学生参加的所谓“陕西爱心支教联盟”背后,是一家名为陕西尚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商业机构。当地教育局回应,涉事企业并无举办支教活动的相应资质,目前相关部门已对其进行查处。  

  一场原本满心欢喜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岂料却成了为“黑机构”赚钱牟利提供的免费劳动力。“爱心支教”被异化为“收费辅导”,不仅有伤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满腔热情,更有损“爱心支教”这一公益性行动的信誉与形象,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涉事企业“挂羊头卖狗肉”的失信骗局,理当受到查处,但由“假支教”闹剧暴露出的监管缺位,更当引发有关部门的关注与反思。

  尽管西安市部分高校已发布文件,提醒学生“不要参与到此类组织中”,当地教育部门也已澄清支教联盟“不具备开展支教活动资质”,且“未在教育局或者乡镇备案登记和审批”。但这种提醒和澄清却难免给人们一种“晚半拍”及事后诸葛亮的“马后炮”之感。我们的“打假”监管能不能走出“民不告官不究”的惯性套路,多些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风险预警和认真履职、严格执法的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