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妻救女”实为失范的炒作和募捐
5月9日,安徽颍上男子“卖妻救女”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网友认为,该男子的做法违背道德,如果真的卖妻,则涉嫌违法。针对此事,人民网安徽频道采访到当事男子张坤,他表示,自己深刻认识到这种做法不妥,“不应该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博得社会的同情”,张坤也表示愿意通过人民网安徽频道向公众道歉。
针对“卖妻救女”事件,有网友认为此举违背道德、甚至违法,其实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事实上,男子不可能“卖妻”,妻子也不可能答应“被卖”,其目的是通过“卖妻救女”的炒作,吸引公众眼球,募集捐款“救女”。换言之,“卖妻救女”实为一种失范的网络炒作和募捐。男子公开道歉,并承诺“不再接受捐款”,也是一种危机公关手段。但男子在道歉中,对网络炒作和募捐避而不谈,显然缺少诚意。
时下,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炒作和募捐的阵营已经转移,网络成了炒作、募捐者的天堂。问题是,网络炒作、募捐良莠不齐,一些恶意的炒作和募捐,既另类又反常,违背了社会道德,挑战了法律尺度和社会秩序。
这既需要爱心人士认真辨别,更需要网络媒体坚守道德底线,对善意炒作和募捐,给予支持和引导;对恶意炒作和募捐,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然而,恶意炒作、募捐频现,更值得网络监管部门反思。首先,应给网络炒作和募捐,设定一个行为边界,最起码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能突破“消费正义、欺骗大众”的道德底线。要通过制度的建设,构建网络媒体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道德制约体系,监督网络媒体始终坚持清醒自律的态度。
特别是,网络慈善相关的立法,可以更加规范和完备,让网络募捐的阵地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更加有力。同时,对网络募捐的主体资格设定必要的门槛,给予合乎条件的个人和团体必要的募捐主体地位,对参与公益募捐的行为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定性。再者,不管是网络募捐主体,还是受助对象,均要公开善款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只有网络募捐安全可靠,真正让受助对象获益,才能广泛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营造人人关爱、人人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使公益慈善成为大众的普遍情怀,而不是靠网络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