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操场”应该推而广之
慈溪和很多全民健身搞得红火的城市一样,百姓旺盛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匮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盘活现有资源,尤其是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的开放力度,各级政府、体育部门都在着力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浙江慈溪市推出的“共享操场”模式,“敲开”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大门。
实际上,国家有关方面前两年就开始推动大中小学校的操场、体育馆等向社会开放,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地方仍旧处在“提倡”阶段,真正付诸实践,或者是付诸实践之后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而慈溪市的“共享操场”模式,是政府专项财政给予补助,每年用于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经费多达数百万元,主要是开放的成本,如购买公众责任险、场地设施损耗费用、人力成本补助等。这样一来,学校只需提供运动场所等资源,由此造成的维护、损耗、人力等等成本,由政府财政买单。学校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也就有了开放的动力,愿意为“全民健身”出一份力。
表面上看,政府为此每年花费了几百万元,但仔细想想,学校往往地处城市人员密集的地方,市民健身、运动需求大,如果由政府去建设新的运动场地、购置运动设施,不但几百万远远不够用,而且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域,有钱也未必能够建得起来。所以说,慈溪市的“共享操场”模式,完全可以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内推而广之,让更多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