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不能仅靠“新鲜感”

  “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多余的衣服挂在这里,有需要的也可以随时取用”——去年年初,成都多面“友善之墙”在牛王庙、宽窄巷子相继出现。作为旧衣回收的新兴方式,“友善之墙”在推出伊始,受到一致好评。然而经过一年时间,成都多面“友善之墙”已关闭,而依托于超市的三处“友善之墙”也经常一天也收不到一件衣服。

  “友善之墙”在刚出现的时候之所以得到各方的热捧,每个地方每天捐献的衣物都达上百件,一方面是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让公众充满了新鲜感,满怀好奇心,所以才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从传统媒体到各种新兴媒体的积极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样的一种公益慈善形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对“友善之墙”的新鲜感都逐渐消退,参与的热情也慢慢降温,直到出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情况。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要给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壮大更多的耐心,通过持续地宣传、教育和引导,对其慢慢培育。二是探索从制度层面解决自发性公益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既需要我们的热情,同时也需要法律与制度的保驾护航,而不能仅仅依靠一些人一时间的“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