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信息化破解“执行难”

上海法院执行案件大数据管理系统全面升级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上海法院执行信息化新闻发布会,全新升级的拥有八大子系统、近百项功能的上海法院执行案件大数据管理系统首次全方位对外亮相。

  发布会上,上海高院副院长郭伟清对执行流程管理系统、执行指挥管理系统和移动执行系统等做了现场演示。据郭伟清介绍,今年年初,上海法院将原有分散的、互相独立的各项执行相关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了整合和升级,建成了全面覆盖、相互协调、信息共享、科学高效的上海法院执行案件大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执行流程管理、执行查控、执行案款、执行威慑、执行公开、移动执行、执行监督、执行指挥管理八个子系统,具有近100项功能,支撑执行案件全程网上流转、网上审批,将执行信息全程公开、全程留痕,通过自动实时预警提醒功能对执行流程进行全程监督,进一步促进了执行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记者注意到,新的执行案件大数据管理系统,使用独特、创新的方式,加强了对执行工作的内外监督。在法院内部,建立了覆盖全市法院的执行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将每个案件的执行流程分为37个关键节点,节点信息即时同步纳入系统。这就意味着上海高院对全市法院的执行案件、中级法院对辖区内下级法院的执行案件办到哪一步,哪一步耗时多久,均能看得清清楚楚,法院内部是否存在消极执行、拖延执行、不规范办案等问题也一目了然。案件执行的节点信息均向当事人公开,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案件进展,跟踪督促执行,提高流程的公开性、透明度。执行案件大数据管理系统用“看得见的力量”对执行行为有效监督,从而减少失范行为,堵塞廉政漏洞,最终有助于彻底解决“执行难”。

  通过现场演示,记者看到,用某个执行法官的账号登录执行流程管理系统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工作任务”“办理提示”“办案质效”“清单列表”四个区域。“工作任务”栏为执行法官自动梳理待办事项;“办理提示”栏对临近15天内到期的任务以闪烁黄灯提醒法官尽快办理。每个案件的每个节点都按照办理期限设置自动预警提醒,一旦超期就会有红灯报警提示。继续点击某案件进入,就能看到整个案件的办理日志以及移动执行时采集的图片和视频,系统还能通过智能筛选将执行查控等有效反馈信息自动推送给承办法官。在“相关案件”菜单中,该案当事人在全市法院有哪些其他案件,具体信息如何也一目了然,这样更便于承办法官寻找执行线索。

  在移动执行系统的演示中,记者发现,法官外出执行只需要携带一个安装了“移动执行APP”的手机,就可以方便地将执行过程全程记录下来,还可以跟院内的执行指挥中心远程视频联络沟通。这款手机APP由上海法院自主研发,它的录音录像和远程视频通话功能可以实现院外执行活动全程留痕,以及院内外协作执行、远程指挥,既为法官执行过程提供便利,又能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

  此外,上海法院还建立了执行大数据分析系统,充分运用全市法院执行大数据,勾勒出被执行人各类信息的全景视图,多方位掌握被执行人社会关系、消费情况、出境出差、户籍与居住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被执行人履行能力评估模型,提供被执行人身份、行踪等相关查询,辅助追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监测失信被执行人动态,预测执行工作态势等,通过大数据的运用促进执行效率的提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