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肉”背后有多少“问题监管”?

  尽管我国的冷鲜肉产业高速发展,但问题肉、超期存放的僵尸肉也仍有市场。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中国冷鲜肉促进理事会在日前举办的首届肉类食材文化与健康论坛上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民工食堂、大排档、夜市摊成为劣质肉类食材的主要市场,问题肉在县级以下市场普遍存在。

  “问题肉”问题带给我们的反思太多。众所周知,肉品上市要经历多道监管防线,从养殖、贩卖、运输到宰杀,每一个关口都有相应的监管,可是这些防线在“问题肉”面前似乎统统失效了。如果所有的日常监管环节都坚守职责,“问题肉”进入市场销售必须按照规定,具备所有合法证照才能上桌,那么“问题肉”就没有流入终端的可能性,也不会与消费者面对面。

  “问题肉”当然可怕,但更为糟糕的是,“问题肉”可以轻易地打通所有环节,进入无辜消费者的胃。

  “问题肉”的背后是“问题监管”——监管部门不受监管,消费者权利不彰,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潜规则横行于世,企业罔顾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自在情理之中。“问题肉”问题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不是相关部门铿锵有力的口号,也不是印在包装上一个又一个的安全名目,而是切切实实的食品安全。期待有关部门能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出发,对市面上的肉食品来一次普查,彻底清查出有害于人们身体健康的有害肉品,同时不要姑息那些生产害人肉食品的生产者和让害人肉食品轻易过关的相关监督检验人员,要查处他们的责任,看看这“问题肉”的后面有多少袖手旁观的“问题官”,有多少难逃其责的“问题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