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击刷单产业离不开大数据支撑
网购过程中,商品的信用等级或业内评价通常会成为消费者重要的参考指标。而这一需求,恰恰为“刷单”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机会。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同多家部委邀请阿里巴巴、腾讯、京东、58同城、滴滴出行、顺丰速运等11家互联网公司,共同签署《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书》,正式向电商“毒瘤”宣战。该行动对失信主体的处罚非常明确具体,根据情况,平台可实施屏蔽删除失信主体账号,限制入驻平台、限制推广等措施,更甚者可删除其社交媒体账号。
现实中,人们网购时,无疑会将店铺、商品的评价作为重要参照。而专门“炒信”的刷单产业显然严重扭曲了网络购物的信用评价机制,突破了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法则,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对此类行为,无论是监管部门抑或互联网企业,均有义务提升管理水平,完善交易规则,全面抵制刷单行为。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做到信息共享,应是值得尝试的反刷单路径。
向刷单产业说不,不是监管部门或哪一家互联网公司单打独斗的事情,需要所有互联网参与者协同应对。只有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才能做到精准研判识别刷单行为,并从账户服务、数据利用、技术支持、物流服务、搜索引擎等环节切断刷单链条,让商家及消费者有一个诚信、真实、健康的网络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