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牌执法车满街跑,没“钱”还是无“法”?
近日,记者在河南省沈丘县采访时发现,在沈丘县城道路上,一辆辆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执法车呼啸而过。而在诸如县交通局、县城管局、县城建局、县环保局等局机关院子里停靠的行政执法车辆,多数也未挂牌。有几辆停靠在路边的警车,也未悬挂车牌。“单位经费不够用,有几辆车没挂牌,这也正常,哪家单位都有这样的情况。”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毛帅告诉记者。
“号牌”犹如机动车辆的“身份证”。挂牌上路既是我国交通法规的明文条款,也是司机朋友人所共知的基本常识。但在沈丘县的多个执法部门,其行政执法车辆竟然可以在未悬挂车牌的情况下,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这显然是一种漠视法规、执法犯法的权力任性。该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以“单位经费不够用”搪塞,恐难以消除民众质疑。
新车上牌的确需要交纳包括汽车检测、档案投递和车牌制作等相关费用,但诚如“买得起马、配得起鞍”的坊间俗语,区区几百元的“上牌费”岂是影响执法车辆悬挂号牌的真正原因?而媒体记者的追问,无疑道出了民众心声:既然办公经费不够用,还拿什么购置车辆?既然有经费购置车辆,那么上牌照的费用为何未列入购车经费之中?由此解读,上牌“差钱”的背后,其实是执法部门的有意“不为”;而将“有几辆车没挂牌”视为“正常”的奇葩回应,更佐证了其对无牌行驶这一违法之举的不以为然。
面对“无牌执法车满街跑”的执法怪象,人们势必会很自然地将其与他们手中握有的执法权力相提并论。也许正是缘于他们常常以“执法者”自居而高高在上的特权思维,才导致其对执法车辆有无牌照的满不在乎,甚至不无几分“与众不同”的权力荣光。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浅显的道理是,无论他们拥有哪个部门的执法权力,遵守交通法规都是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确保其以合法身份和行为执行相关公务的必要前提。
也许在老百姓的眼里,无论是公检法等司法机关,还是交通、环保、城管、城建等行政执法部门,他们被统称为“执法者”。为崇尚法治、践行法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当为执法者应有的道德素养和职业底线,更是其引领民众知法守法敬法、赢得社会公信力的无声榜样。而“无牌执法车”带给社会的负面效应,不只是对正常交通秩序的干扰与破坏,更有对法规尊严的亵渎和对法治信仰的疑惑,其严重危害不容小觑。
遏制“无牌执法车满街跑”,不能止于当上则上、当罚则罚的行为矫正,更需对“无牌”表象背后的“无法”本质认真检视:透过记者对“如此多未悬挂牌照的执法车辆、交警为何未作出处理”刨根问底,当地公安部门也需对其选择性执法的履职不力深刻反思。而对事件真相的调查和对失职失察的究责更当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