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消“三本”是消弭学历歧视的第一步
“三本”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日前,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截至2016年,已有河北、广东等15个省份取消了本科三批。中新网记者注意到,明年起,北京、河南等省市也将合并二本、三本批次。
人们通常所说的“一、二、三本”,是指高校在高考招生时的录取批次,一般来说,批次越靠后,录取分数线越低。虽然某一所高校的所在批次可能存在动态变化,但在大众心目中,所在批次与一所学校的等级、层次已经几乎可以画上等号。而这种对学校的等级划分,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并使学历歧视更加泛滥。如今,越来越多的省份明确将合并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正是消弭学历歧视的第一步,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减轻基础教育的高考焦虑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还必须意识到,社会的教育等级意识,不会因为取消“三本”就自然消失。我国高校还有其他身份标签,比如“985”和“211”,“公办”和“民办”等等,仍然存在“院校歧视”和学历歧视问题。
大学名气、其毕业生质量,完全由市场认定。高校只要在正常的教育市场中自然发展、自然竞争,就会以学校自身的水平和特色吸引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以在毕业生的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形成与自己相符的社会评价,积累学校的美誉度。
下一步,更需要以取消“三本”为契机,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加大改革力度,减少行政干预,让高校真正在平等的环境下公开竞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社会的学历歧视,一些对高校的“天然偏见”才会随之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