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景区评定是该取缔的“中国名牌”

  国家旅游局日前通报,撤销两家5A级景区、严重警告35A级景区,5家景区主要存在安全隐患严重、服务欠缺、管理不规范、厕所革命滞后等问题。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景区评级从指标打分到专家名单,都有一定操作空间,形成了“活动、公关”产业链,有专门的公关团队,甚至明码标价。

  给5A级景区摘牌,意在“杀猴给猴看”,本意是要改变各地重视创建5A景区,却不重视管理和维护、不注重游客体验的现状。确实,有进也有出的评选机制才正常,只增加不减少、只升级不淘汰的5A级景区评定机制,必然“消化不良”。每当有景区被摘牌,地方上往往会“连夜整改”,但在公共舆论层面,却时闻质疑之声。

  比如这次被摘牌的长沙橘子洲,本身是不收门票的,摘牌对“旅游经济”看似影响不大,但从景区形象特别是地方政绩的视角观察,仍然是一件大事。摘牌的原因,比如厕所的问题,比如游客亲水和抽烟没人制止的问题,说实话,也不仅仅是景区管理的问题,而与游客自身素质颇有关联。关键是,这些问题在其他5A级景区,恐怕也是很常见的。

  不得不说,目前5A级景区的评定本质上仍然是变相的行政审批,主要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定,难免存在人情关系、“首长意志”及其他关系。挂牌如此,摘牌更如此。

  要“解放”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为市场服务的景区等级评定交还给市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此类国家评选在国人心中记忆犹新,都曾以“权威”著称。但结果呢,“国字号”的信誉背书,带来的只是违规滥用乃至丧尽天良的恶行。“中国名牌”已经终结,驰名商标禁止用于包装宣传,食品免检制度也被取消,但是,旅游市场的“中国名牌”还在,那就是国家5A级景区审定。

  景区不差门票涨价的借口,政府性的5A级景区评定完全无需掺和其中;市场化的旅游目的地等级评定,可以并且应该由专业的市场化机构来操作,就像米其林餐厅的评定一样。5A级景区评定也是应该被取缔的另一个“中国名牌”,景区好与不好,只需要让游客用脚来投票用钱来投票,毕竟,我们是来看风景的,不是来看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