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地名,不光要算好经济账

  因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暂时拟定的地名“定军山市”,这些日子陕西勉县吸引了不少关注。有人就提议,算一下因为改地名而增加的开支。当然,勉县的地名更改,源于撤县设市的契机,即便沿袭原地名,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的支出也难以避免。但对于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来说,改地名的成本账,值得好好算一算。

  改地名无疑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地图的重新规划和单位企业街道路牌名称的变更,以及单位企业公章、印章、信笺等的重新刻制,可谓“改”一发而动全身,加上印刷、人工、通知等成本,带来的开支在所难免,费用之大也不难想象。

  既不能盲目跟风改地名,追求“大洋怪重”而无端耗费国家财政,也不能因为不菲的财政开支就“因噎废食”,对必要的地名更改仍需积极推动实施。这就需要积极调研、科学论证,全面算好更改地名的“得失账”,而不光是算好经济账。

  而要算好“得失账”,就需要翻好各种账本,包括历史账、文化账、民意账、发展账、经济账等,并非简单看费用收支和经济效益的得失,还要兼顾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只有将这些账本纳入对历史文化、社情民意、公款善用的尊重与考量,充分论证、统一“审计”、去弊存利、科学筹划,而不是“拍脑袋决策”,以短视的眼光和急功近利的冲动推行地名变更,才能全面权衡利弊得失,才能真正得出客观、公允的“得失账”,进而得出地名更改与否的恰当结论,做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政策研究与工作实际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