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遗产和门票涨价不能画等号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北神农架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广西左江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增加到50个,位居世界第二,仅比世界第一的意大利少一个。对于一些景区而言,获得“世界遗产”头衔之后,门票价格也水涨船高。
一样的景区景点,一样的山水人文,一旦成为世界遗产就门票大涨,站在公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民族自豪感和荷包承受力之间,自然会选择后者。而站在那些拥有这些世界遗产的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觉得涨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为了申遗,他们前期进行了不菲的资金投入,申遗成功以后,自然要通过门票涨价收回当初的投入;另一方面,申遗成功之后,景区景点名声大振,游客数量大增,也掩盖了背后对门票涨价的不满与质疑声,让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者产生“即便门票涨价也不愁没人来”的错觉。
景区景点申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才是第一位的。而保护的根本目的,又是为了发挥其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那么如果因为高票价把大多数国人挡在了世界遗产的大门外,让世界遗产成为“土豪”们的后花园,又何谈对国民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由此世界遗产的社会责任如何承担?
不管是从世界遗产应该承担的国民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考量,还是从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都不能把世界遗产与门票涨价之间简单地画上等号,而应该做好其中的各种利弊权衡,追求现实利益与公益责任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