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掐尖加剧教育不公

  安徽蚌埠市民黄文(化名)的孩子今年中考考出了超过760分的高分,可以在当地上最好的高中——蚌埠二中,并且有较大把握进入“实验班”。不过,黄文还是遵从了孩子的主张,让其报考了省示范高中合肥168中学,为此,孩子放弃了蚌埠当地中考志愿的填报。可是,目前,孩子在哪所中学的学籍都“没有着落”。

  尽管这些学生被合肥168中学“录取”,但是因为168中学涉嫌违规“掐尖”,遭到了地方教育部门和蚌埠学校的抵制,这些学生的高中学籍堪忧。这显然不是家长和孩子希望看到的结果。此事正是当下教育领域恶性争抢优质生源的个案体现。

  这种恶性争抢优质生源还有由高中向初中延伸的趋势。有的学校不仅不择手段抢生源,还绞尽脑汁抢师资。虽说高中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争夺生源的动机可以理解,但是花钱争抢优质生源,网罗尖子生,造成了恶性教育竞争,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生源大战”白热化的根源,一方面在于教育评价手段单一、机制死板,给学校造成了潜在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利益观、价值观失范,教育部门监管不严甚至故意放纵、坐收渔利。

  要终结白热化的“生源大战”,打破少数“超级中学”一统教育江湖的教育尴尬,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要从保证更多人公平教育权利的大局出发,打好遏制“生源大战”的组合拳,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淡化升学率宣传,建立科学、合理的高中教育评估体系;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校际差距,营造公平的教育氛围,化解择校难题。

  如果地方政府不从教育公平的大局出发,拿出诚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而是热衷名校建设、忽视薄弱学校发展;乐于跟名校分享“教育成果”与真金白银,对“生源大战”现象视而不见,对“超级中学”垄断尖子生,学校之间大打“生源大战”的怪现象视而不见,教育公平将愈行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