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业”闹剧乃高等教育之悲哀

  又是一年毕业季,可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200多名毕业生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当他们准备参加基层就业项目考试时,却发现在教育部学信网上,自己已经就业,进而失去了报名资格。得知此事后,甘肃省教育厅立即派出调查组进驻知行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在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该校个别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不透,将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毕业证发放等有关事项和提交就业接收函挂钩,并通过短信、微信方式向学生告知,致使学生、家长和媒体对该校就业工作产生误解,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一些高校采取五花八门的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就业率造假、未能完成就业指标而扣押毕业证等消息,几乎每年都见诸报端。但“被就业”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究其原因,还是就业率惹的“祸”。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教系统的政绩工程之一。就业率不但关系到专业的生死,还影响学校的形象和来年的招生。对教育部门而言,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所管理的高校办学质量是否高、大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对地方政府而言,则关系到对上级政府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否重视。

  这样的“被就业”闹剧无疑是高等教育的悲哀。笔者认为,高校与其费尽心力地搞就业率造假,欺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倒不如彻底克服追名趋利的浮躁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革除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调整招生计划、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大纲,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拓宽见习和实习的渠道,并搞好就业和创业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否则,如果连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都在引导不诚信,教育的本真就无从谈起。